NEWS CENTER
【概要描述】 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“利器”,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服务国
【概要描述】 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“利器”,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服务国
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“利器★”,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★,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,展现着辽宁作为和辽宁担当★。
搭建中试桥。布局中试基地、中试平台、验证中心53个★,发布中试公共服务事项140余项★。辽宁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完成8项技术成果中试熟化和产业化。其中,“甲基丙烯酸甲酯”项目完成千吨级中试★,项目总投资21亿元,建成后将极大缓解我国MMA化工原材料市场供需矛盾,年预计营收14亿元。
原创性代表着科技创新的硬实力,这份★“硬气”源于深厚的创新基础与底蕴★。作为科教大省,我省科教资源丰厚,但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创新资源分散★、统筹机制不健全等问题。
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★,促进科技产业“双螺旋”发展,我省以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,推动重点实验室群与产业集群“双群互动★”等方式★,畅链条、清堵点、补断点★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速增效。
推进辽宁实验室高水平建设运行的同时,我省主动对接国家实验室体系。辽宁材料实验室与苏州实验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在人员互派、联合攻关★、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★。与航发集团依托606所共同筹建太行实验室辽宁基地★,已承担两项太行实验室任务★,组建75人的科研管理团队。
近年来,我省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,在战略高技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。15个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奖;新型隐身战机歼-35A惊艳亮相,1000千瓦级内电混合动力机车成功研制★,全球最大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用曲轴下线。
当天,大连英歌石科学城正式开城★。这个面向未来的高能级科创平台★,汇聚了200多个高水平科研团队★、1000多名科研人才★,全国重点实验室和辽宁实验室集结成群★,20多家企业在这里注册★,30多个新兴产业项目加快推进。
2023年★,金属所与菲迅(沈阳)农机科技有限公司达成转化协议★,共同致力于农用机械入土耐磨件研发与生产制造★。★“目前,我们与企业共同建设了一条智能化生产线,年产高端耐磨圆盘切刀20万片。★”金属所所长刘岗表示,所里已有众多科研成果在辽★“落地★”★,孵化了一批新材料高科技企业★。
“我们将促进重点实验室群与产业集群高效互动,组织各具特色★、务实高效的对接活动,畅通成果转化渠道。★”省科技厅主要负责人表示,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★,促进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★、资金链深度融合★。
为此,我省不断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★,推动创新要素一体化配置,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,汇聚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。
不断增长的科技投入和科技企业的茁壮成长,见证了辽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★“大作为★”。
产学研融通创新★,加速了科技成果产业化★。2024年,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7.8%★,一大批新技术★、新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,再变成商品,成为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★。
此外,我省还先行投入启动科技基础设施预研。累计投入超11亿元启动3个大装置预研,“大连先进光源”主体工程全部完工★,进入安装调试阶段;“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★”单体建筑主体结构封顶并进入装修设计阶段,已申请26项发明专利★、3项国际专利;“海洋工程环境实验与模拟设施”完成大型设备采购工作。
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开展以来,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东北★、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,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全面振兴的关键位置★、作为动能转换的首要力量,以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总抓手,着力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★。通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,坚定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,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有力举措,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提质增效、科技型企业的茁壮成长★、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的进一步释放,为科技强省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去年★,我省研发投入增速6年来首次超过全国水平,投入强度创10年来新高;全省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10家;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6206家,高新技术企业1625家★,★“雏鹰★”“瞪羚★”企业940家,融科储能、东软睿驰新晋为“独角兽”企业★。
过去几年,为了让更多科研成果走进车间★、走向市场,我省不断提升中试基地及中介机构公共服务能力,构建覆盖全省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。仅2024年就开展小规模、高频次★、精准化对接活动360余次,推进成果落地转化3100余项。同时,围绕22个重点产业集群★,组建20个重点实验室群★,集聚各类平台962家、科技服务和金融服务等机构93家★,与693家重点企业开展对接合作。
瞄准技术差距,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耐磨高强高韧合金钢,令系列产品使用寿命提高2倍多,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此前,沈阳浑南科技城和沈抚科创园也于同年相继开园。辽宁“两城一园”集聚效应开始显现。
登★“高”而上,向“新”而行★。决胜时刻,我省继续深化改革、建强平台★、加速转化,加快实现动力变革★、动能转换★,让“关键变量”成为全面振兴的★“最大增量”★!
为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★,我省选派超千名科技特派员“一对一★”服务企业。强化科技金融赋能,引导金融资本投早★、投小★、投长期、投硬科技。
“我们已搬来各类设备60余台套★。”辽宁黄海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,实验室已组织设立两批共17个自主科研项目★。
2022年9月,我省以全新体制机制组建了材料、辽河、滨海★、黄海4家辽宁实验室,赋予实验室选人用人、科研管理★、经费使用、成果转化等方面自主权,探索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的新路径、新模式★。两年来,辽宁实验室快速成长,目前已集聚科研人员698人★、实施自主科研项目72项★、转化科研成果181项。